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0-11-14    访问次数: 220


院字〔2017001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学院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是教育部2003年正式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学院。20144月,安徽建筑大学与安徽省长江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巢湖市黄麓镇原安徽长江职业学院的校址举办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同年9月,2014级新生顺利入学。经过年的运行,教学秩序稳定,师资队伍逐步扩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后勤保障日趋完善,全院师生教学生活秩序运行正常,发展势头良好。

  1. 稳步扩大办学规模

学院设有四系一部五个教学单位,包括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基础部。开设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水务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学、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业设计、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程造价、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22个专业。截至2016年,在校本科学生(黄麓校区)两届4300人。

  1. 积极建设教师、管理队伍

2014-2016年,学院招聘专任教师100人,基本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至2016年底,学院共有教师(含管理岗位的任课教师)261人,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70人,基本满足了教学任务。

学院每年利用暑假,对原有和新进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大学老师的基本素质、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如何讲好一堂课等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厅岗前培训。动员教师积极准备评定材料申报职称,尽快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

管理队伍在学院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学院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管理人员知识水平,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素质要求,掌握必要的高校管理知识和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1. 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教学管理需要,制(修)定了《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学位授予细则》、《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学人员津贴分配暂行办法(讨论稿)》、《外请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及劳务酬金的有关规定》等相关制度。

实验室建设。在原长江学院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材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了物理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金工实验室、管理工程综合实验室等。

  1. 加强学生管理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管理教育为手段,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新内容、新机制,切实发挥了学生管理服务育人作用。

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学生处—学工助理—辅导员的学工管理队伍。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普通高等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制定《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结合学生工作重点,对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

抓好“三早一晚”,加强学风建设。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早一晚”活动。严格执行学风建设考核制度及请销假制度,落实责任,建立起学院、系、班级三级考勤机制,及时公布考勤结果,并依据出勤结果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对违纪学生、特别是无故缺席的学生,要严格按照《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有关条款予以处理。对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则予以通报表扬。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了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校园文明周”的倡导系列活动,以及“文明宿舍评比”,以促进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建设。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绿色通道”畅通,助学贷款应贷尽贷,按时按质完成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贫困学生。

  1. 加大基本建设,保障校园安全

校园占地53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综合服务楼等基础设施。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工作,保证道路干净,绿地整洁,路灯明亮,校舍窗明几净。

引进保安公司,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实行院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以“防火、防盗、防治安事故”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防范措施。

  1.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在安徽建筑大学党委的指导下,完善了党的组织建设,成立了四系一部和机关6个党支部,配齐了支部书记和委员。成立了安徽建筑城建学院党校。

年来,学院顺利了实现管理体制转型,完成了打好坚实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董事会工作部署的基本任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二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凝练办学特色;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五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六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深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独立院校。

  1. 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目标,经过5年建设,打造一支满足需求的师资队伍、一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批成熟的培训与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校园建设基本成型,适时完成学院验收与审核性评估。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深受社会欢迎的重点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能型”人才,促进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将学院建成一所在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本科院校。

  1. 总体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进德、弘毅、博学、善建”校训,以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线,坚持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大学制度,深化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优异成果,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主要发展目标

  1. 办学规模目标

 “十三五”末,在校生10000,其中中外合作就读人数达100人。

  1. 专业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12个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达到34个。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计划,争取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所突破,努力建设10个校级重点专业。

  1.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以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双能”素质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高级职称比例和“双能型”教师比例。“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如下目标:

  1. 总量目标。专兼职教师总数超过500人。

  2. 结构目标:进一步实现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均衡化、学历结构目标化、学缘结构多元化。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中级职称占40%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的教师力争达到90%左右,专业教师中“双能型”或具有双能素质的达到80%以上。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努力使兼职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达到60%

  3.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重点建设5个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培育和加强特色专业,促进专业发展。

  1. 科研工作目标

五年规划期内,建立4个技术研究机构,争取获得省、厅级科研项目不少于20项,校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不少于30项,论文300篇。

  1. 试验室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投入总量1500万元,使学院实习实训资产总量4000万元以上。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探索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学院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产业规划、专业设置、新技术应用、筹资渠道多样化、教师培训与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办学活力,在新的层面上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力争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个。

  1. 国际合作交流目标

注重多样化合作模式,推动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开放性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与国(境)外大学审批程序简单的学分互认校际交流项目,为我校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开阔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力和交流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国外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重视本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组织专业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学习,以增加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1.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完成建筑工程面积10万平方米。使校园总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把校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特征的美丽校园。

关注校园网建设,一要利用校园网加强学院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要求等信息资源放到服务器上,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二要利用校园网推进教学现代化进程,有效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资料占有。三要利用校园网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1.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展各项文明创建成果,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为学院的发展奠定坚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程,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显著提升。

  1. 管理水平提升目标

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依法治校机制。造就一支强有力的管理服务队伍,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认真学习业务政策,提高行政水平。牢固树立为他人服务、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

  1. 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

1.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把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学院办学条件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发展结合起来,把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设置和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共建专业。设立由行业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的把关和指导;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熟知需求的优势,使专业更加契合企业需求;与企业联动建设专业,保证专业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之上,突出优势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2.深化教学改革。(1)以适用为原则,构建理论上必须够用、技能上突出见长的课程体系。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理念,结合我校实际,构建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2)突出应用型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或平行、或交叉、或叠加、或同步的课程结构新模式,确保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3)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产学结合、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努力在实践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和路径。

3.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工作,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之中。建立符合本科教育的教学规律、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切实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并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坚持各类人员听课制度和院领导联系教学部门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指导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制定和落实人才使用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事业留住人、待遇吸引人、情感打动人、制度稳定人的人才观,稳定并吸引优秀人才为学院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师资培养机制,造就适应学院发展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工作,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由重视个体培养向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转变;由重引进向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转变;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重视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相结合,以质量为主转变;由重人才使用向人才使用提高相结合转变;由重人才业务向业务师德双馨人才转变。

3.实施“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推出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制定向“双能型”教师倾斜的鼓励政策。

4.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专业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推进教学科研、教材开发、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激发教学团队创新精神,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水平。

5.积极开发兼职教师资源。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培养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灵活规范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使兼职教师成为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和补充。

6.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将科研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同时通过争取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及其他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吸引外来资金支持,进一步充实和扩大科研经费。

  1. 实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1.学院是建设实习基地的主体,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不断地调整各项工作,与企业合办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2.挑选各级负责人与实习指导教师,深入企业,结合企业所用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自身条件,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为课程开发与教学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实习指导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培训活动,不断进行探究,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学院与企业签订协议,并且应当将协议内容步具体化,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提供场所,学校负责调整所开设的课程,双方商讨具体的教学计划细节,共享各种资源。成立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调与领导小组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实践基地的跟踪工作,了解企业关于学生素质的具体评价、具体待遇以及学生的满意程度,以不断改善学校的各项相关工作,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高等院校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下,进行改革、实现发展的必经阶段。各学校应根据具体实际,依据设备配备与师资等具体条件决定合作方式,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1. 实施特色兴校工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更为紧密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先进技术应用、专业设置与优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办学活力,使学院的发展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

2.与企业紧密合作,建好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内校外相互联动、彼此互补,完善实训实习基地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得到职业训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3.以实用为原则,进行试验室建设,购置设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利用优质资源,面向市场,开展和承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样化的培训任务,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提高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其办成效益型的多功能教育、教学培训中心。

4.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通过优化学院资产,整合盘活学院的存量资源,吸纳和利用外部可用资源,做大做强学院。

  1. 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机构建设和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专项建设经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开设思政类人文选修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继续实施与企业管理相对接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绩效。

4.实施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完善助、勤、奖、贷、补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努力办好党校,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系统了解熟悉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

  1.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1.优化对外合作办学机制,整合优质优势学科专业,彰显学院特点,形成国际合作办学的特色。培养适应对外合作的师资人才,加强英文课程开发,推进课程国际化与教材国际化,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拓展与国(境)外大学学分互认校际交流项目,开辟多种出国境交流项目,开拓与国(境)外大学合作的本续研、本科教育连接等项目。

3、建立健全涉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学生出国(境)学习、考察的工作机制。

  1. 实施管理制度改革工程

1.实行院、系(部)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激发系(部)办学活力,建立起学院领导宏观决策与协调,系(部)领导对系(部)实行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以专业为统领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系(部)为基本单位的责权利相统一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

2.制定学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学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岗位实践检验工作态度、能力和实绩,对责任心不强、工作绩效不佳、不适合现在岗位的教职员工,进行调整优化,始终保持岗位用人的优化和动态管理平衡,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待遇。

3.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首问承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创建学习型、服务型、绩效型机关。

4.改革学院薪资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建立与绩效挂钩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薪资分配制度。


-= 关闭窗口 =-